研究热点
研究热点 首页   >   研究热点   >   正文

水系电池普适性策略:沉积-溶解反应机理

发布时间:2019-07-25 点击量:

沉积-溶解反应机理:一种水系电池的普适性设计策略

水系电池以其安全性,低成本,长循环等优点,在储能应用领域有不可取代的地位。目前,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开发,大都是基于嵌入-脱出机理,而这对电极材料的稳定性,有很苛刻的要求。因此,开发新的水系电池反应机理,以实现对电极材料设计合成方面最小的依赖,实现潜在的性能提高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金属一般作为电池的负极材料,都是遵循的沉积溶解过程,可以为电池提供稳定的负极反应电势(V1)支撑;同时,对于正极材料而言,比如一些氧化物,可以实现电沉积-溶解反应,对应着正极的反应电位(V2)。在电池反应体系中,如果正负极都能实现可逆沉积溶解过程,凭借正负极反应的电势差(V2-V1),就有可能实现可充放电电池。

为了验证这种可能性,研究人员挑选了二氧化锰(MnO2)的沉积-溶解,作为正极反应;铜、锌、铋,三种金属负极的沉积-溶解,作为负极反应,实现了可充放电水系电池。特别要说明的是,基于这种机理的电池组装过程异常简单,不需要去合成电极材料,只需要选取合适的正负极集流体以及对应的电解液即可。

 此外,对于特定的体系,使用酸性(对铜、铋而言),中性(对锌而言)电解液,都对电池的性能进行了讨论,并对性能进行了分析,其中 MnO2-Cu电池体系,表现出来极好的倍率性能,循环性能;MnO2-Zn电池体系,表现出超高的放电平台(从2 V开始放电)。最后,作者组装了柔性软包电池,用来展示沉积溶解机理,在柔性电池器件领域的潜在应用。

 

 

上一条:2019年2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、对技术和产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前...